蓝天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回复: 2

古蜀人的历史变迁概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3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于网络

经过几十万年的迁徙、组合、交融和分化,跌跌撞撞的古蜀原始人也来到了长达十几万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代,即旧石器时代。火的发现和使用、储存,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快速进化和提升,加速了人类远古文明的形成。在旧石器时代的四川盆地各处已经有了古蜀人的足迹,如距今几万年的丰都县高家镇遗址、烟墩堡遗址、井水湾遗址;奉节县横路遗址、重庆铜梁县城西张二塘文化遗址,沱江流域四川资阳鲤鱼桥遗址,大渡河流域四川汉源县富林文化遗址等等,无不显示着古蜀人曾经的活动痕迹!
       约公元前三万年,原始社会慢慢从旧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向着新石器时代的父系氏族转变,大约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盆地内的古蜀土著和长江下游、云贵高原迁徙过来的远古人也同样跟上了这样的进化节奏,慢慢进入到新石器的父系氏族时代。此时的古蜀人包括东部的巫山人、北上的云贵高原人(古彝(夷)人)、还有盆地内部的资阳、犍为、自贡、宜宾人,西部群山中或许也有远古人。
      经过了艰辛的几千年繁衍生息,约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古蜀人的生产工具慢慢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石斧,矛、砍砸器、刮削器、锛,锄,凿,纺轮,都是打制后再加以人工磨制;粗制陶器的种类和形状也更多,有罐、尊形器、瓶、盆、钵、碗等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逐渐增多。此时的古蜀人耕作方式是极粗放的粗耕和游牧,那时的成都平原江河纵横,湖泽遍地,荆棘遍布,根本不适合耕种,古蜀人主要的活动区域在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带(如松茂汶),川东北主要是绵茂达州一带,川东与巴山巫山之间,蜀南部则是与云贵高原交界处,川西南主要在汉源西昌一带。古蜀人粗耕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葛根,稷、大麦、粟、黍等,拥有着简易的捕猎工具和捕猎行为。岷江上游一带以畜牧,主要是放羊,遍地找能吃的,然而大多时候都处在挨饿状态。川南和川西落后的部落住的是树洞或简易的石棚或草棚,穿的是兽皮、葛藤茅草编织的围挡,成人或许有围挡抑或没有,但小孩是肯定没有的。川东川北的部落住的是石洞或石棚,穿的条件要好些,一般以兽皮和葛编织物为主,稍好的还有粗麻布---这得益于后来嫘祖、玄嚣和昌意的南下。文化遗址在四川盆地上星罗棋布,如距今7500年的奉节县鱼腹浦遗址、距今六七千年的广元中子铺营盘梁遗址;
  川西北岷江上游距今5500~6000年的茂县营盘山遗址;峡江流域的距今5300~6000年的巫山大溪文化、峡江两岸的甘井沟遗址群;盆地东北部的通江擂鼓寨遗址、盆地北部距今4300~5000年的边堆山遗址;大渡河上游距今至少3500年的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大渡河下游距今3500~4000年的汉源狮子山遗址;川西南安宁河流域距今3000~4000年的横栏山遗址和礼州遗址;青衣江流域 雅安遗址群等;成都平原上的距今3700~4500年的宝墩文化和同期的三星堆一期文化,同时期的还有都江堰芒城遗址、温江鱼凫村古城遗址、郫县古城村古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和紫竹村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和高山古城遗址等数座古城遗址,该时期是蚕丛和柏灌时期;距今3200~3800年的三星堆第二、三期才是三星堆文化,该时期是鱼凫时期;距今2700年~3200年的三星堆第四期文化即十二桥文化带,该时期是蜀帝时期;距今2300年~2600年的战国船棺文化,该时期是开明时期;距今2500~3000年的成都羊子山遗址,该遗址初建于公元前922年的蜀候古蜀阿吉时代,约公元前370年的开明九世杜尚慢慢开始废弃;公元前3500~4000年,四川盆地的土著居民迎来了岷江上游的客人,正是这些客人给四川盆地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古蜀即将进入太古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客人就是被后世称为古羌族的伏羲氏部落南下的一个分支。盆地西北部高原的古西羌人,没有固定的住所,随着水草丰衰而迁徙。远古时代的四川盆地气候温润,灌木参天,植被丰茂,乃飞禽之洞天走兽之福地,此时却不太适合人类生活,生存是个极为严峻的问题。春去秋来、雨落花开的时间过去不知凡几,盆地内除了岷江偶发脾气把成都平原淹成一片汪洋外,盆地亘古不变的模样随着一群中原人的到来而慢慢变得不同了。古蜀土著和古西羌人的第二批客人来了,他们就是轩辕黄帝与嫘祖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玄嚣比昌意先两年入盆地,沿着嘉陵江南下,在绵阳一带落脚。
      约黄帝四十三年,为避免与川西羌人正面接触,从小聪慧敏捷的玄嚣在黄帝的示意下,带领族人经徽县成县略阳越秦岭经阳平关到广元(古祁山道),越过潘冢山,后在绵阳一带栖息。这条道后来北接西和县、礼县,折道向东即可到陈仓(宝鸡),两千年后成了诸葛亮北伐固执的走了多次的祁山道。
  约黄帝四十五年,昌意也在黄帝示意下,带领族人进了四川盆地,先到了绵阳北川一带,后越过岷山(湔山)到得茂汶一带,主要活动在今天叠溪大部,昌意部因此和古西羌人时有接触和争执。约黄帝四十七年,获悉盆地内自己儿子创业的艰辛和不易,身为母亲的嫘祖毅然决然的带着家族内善编织和养蚕的族人入了四川盆地。因嫘祖入蜀带来了桑蚕技术,使得玄嚣和昌意的部族快速成长了起来,为了更好的与古蜀土著联合和站稳脚跟,在茂县落脚二十岁左右的昌意娶了盆地里的蜀山氏女昌仆(准确的说是岷山氏),次年生子安。此后玄嚣被黄帝安排到原来的蚩尤部落所在的地山东日照一带历练和管理,正式进入大首领接班人的考察和培养流程。玄嚣也确实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把齐鲁地区管理的有声有色,黄帝甚是满意,诸部落首领也认可了玄嚣的能力,在加持了黄帝的无上帝威后,玄嚣50岁左右始摄帝位,但直到玄嚣崩时黄帝也没崩,于是玄嚣最后成了“少昊”。

       黄帝七十七年,雄心不减的黄帝下令昌意在昭曲攀一带落地扎根,与古彝族搞好关系,以此扩大华夏版图。黄帝九十二年,六十五岁的少昊玄嚣积劳成疾,卒。六年后黄帝崩,颛顼继任帝位。从黄帝九十二年到黄帝九十八年,颛顼和共工氏为争夺大首领位,大打出手,黄帝虽老但余威尚存,最终共工氏不敌决黄河堤淹颛顼地,搞得颛顼苦不堪言,这就是神话传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由来,此处略过不表。
  颛顼执帝位后,也断断续续的派出了许多部从和族人到盆地内协助开拓,其中就有望族柏皇氏的后裔。这就是古蜀地后来的“颛顼部”。
  “玄嚣部”和“颛顼部”到了盆地后和与古蜀土著一起生活栖息,留下了今天我们所知的宝墩文化。

        自公元前2100年起,古蜀陆陆续续迎来第四批客人,正是这些人的到来与盆地土著和昌意玄嚣族裔融合才演变出了古蜀地的初期文化,此时的昌意部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繁衍生息,人口颇多,实力不弱。这部分羌人来了没几十年就被昌意部融合同化成为了他们的生力军,愈发壮大的昌意部在盆地平原北部稳稳的站牢了脚跟,并逐渐成为成都平原上颇有影响力的大氏族。
       蚕丛时代
      约公元前220到公元前2100年,平原之北的蚕丛部和后来迁入大邑崇州后扩散至双流新津一带的玄嚣颛顼部渐渐融合,逐渐成为传说中的蚕丛部落。蚕丛是羌汉后裔,以羌人为主,后来保存的更多的是羌人习性。
       按《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就说明“蜀”是人皇建立的王朝,也就是人皇是蜀国的开国之君。又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那么开国之君和始称王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从《华阳国志-卷一》“《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中州就是蜀都。九州就是指古蜀。三星堆里的人物就是九州的各民族。
      历史经历那么久,首都也一致在迁移。古蜀九州王朝迁都史:湖南城头山遗址(蚕丛即人皇伏羲)→石家河古城(神农,因附近就叫神农架)→宝墩遗址(穷桑,炎黄都邑)→陶寺或石峁(距今4300年发生大洪水,迁往中原避灾)→三星堆古城(大禹治水结束,迁回蜀都,即西羌禹都阳城,伯益继承大禹帝位,因此四川叫益州。启只是分裂出去的一个割据政权。
  三星堆解体后,分裂成若干小国。也就是说从金沙遗址开始(距今约3200年),蜀只是地名,国也是小国。从方位和年代看,金沙遗址就是周穆王拜访的“西王母国”,属西周。这就是《华阳国志-序》中记载的“皆周之叔世”。东周以后杜宇称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蓝天之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9 19:39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